[2008013·就业进行时] 08就业,谁人欢喜谁人愁?

2008-12-30 作者:本报学生记者 辛珠郡 胡忠英 阅读:

 

    从十月中旬招聘大幕拉开至今,两个多月间,大大小小的招聘会陆续登场,很多毕业生由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他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从容不迫?怎样在重重困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从当初刚参加应聘时的手足无措,到成功签约后的满心欢悦,他们经历了什么?

    新学期伊始,刚刚进入大四的很多学生就已经为找工作而奔波忙碌了。如今,大部分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已不再会等到大四毕业的前夕才去为自己的工作打算。从简历的制作,到面试的穿着、细节、技巧,从招聘信息的获取,到应聘单位的选择,无一例外,都成为大四学生所关注的焦点。

   大家都在思索,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企业看中的是毕业生哪方面的才能?企业关注的是能力还是学习成绩?企业是否看重奖学金、学生干部等一些荣誉?

投企业所好

    建工系已成功签到工作的王同学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应该根据企业不同的需求去设计自己。正如我自己所签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所说,“专业成绩是必须的,如果专业知识都没有掌握,那么很显然是无法满足工作中的技术要求。但成绩只是应聘的敲门砖,我们在招聘现场着重考量的是毕业生的沟通和交际能力,这个能力,我们企业是很看重的。”在面试中我正好向他们展示我在这方面的优势,可能是做到了投企业所好,顺利的被录用了。”

 “绝不让任何一个机会从自己手边溜走。”

    同样也已找到工作的经管学院的赵同学在向记者的讲述中提到,学期尚未开始,她就到处搜寻招聘信息。家人、同学、朋友,身边所有人都在帮她关注企业招聘信息。十月开始,随着招聘会的陆续召开,她马不停蹄的奔波于各大招聘会,除非是个别不太感兴趣的招聘企业,否则都会去投简历。用她的话说,就是“绝不让任何一个机会从自己手边溜走。”由于努力,两个月间,她接到了许多公司的回应。在经过关于待遇、工作地区、发展前景、专业对口各方面的考量之后,她选择了如今的这家国企。在谈到就业后的感受时,她说:“不说别的,反正自己的心算是安定下来了,不像之前两个月,感觉整天没着落,忧心忡忡,现在也不去想是否以后还会出现更好的机会。与其它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还算幸运,也算知足了。”

“狼”多“肉”少,没找到工作也很正常

    相比之下,能够在大四上半学期就找到工作的同学的确是幸运的。一位尚未签约的同学在记者采访时说道,“(没找到工作)我觉得原因很多,首先是我们个人的问题,专业能力是最主要的原因。理论不足、工作经验没有。现在的大学不知道教了我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在大学学到了什么。再就是这个年代的问题,就像大家说的狼多肉少。还有就是地域问题,地区发达才会吸纳劳动力,陕西虽为西部较发达地区,但西安高校这么多,好多人又不想离开西安,没工作就很正常了。”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长期低迷,究其原因,部分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吻合、教育大众化与就业岗位的矛盾、大学生缺少工作实践经验等几方面问题突出。在新华网所做的“09年就业形势”调查问卷中,91.5%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而其中有57.47%的人将“先就业,后择业”作为自己的就业标准。面对金融危机这一现状,5.49%的受访者,选择继续深造。

学校应该有点私心

    材化学院的王同学如今不再为找工作发愁,在反复权衡后,他投入到了考研的复习中。谈及对于之前找工作那段时间的感受,王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今年经济危机冲击不小,工作确实非常不好找,而且咱们学校举行的招聘会,不收门票,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学校学生的利益。在未央,会碰到陕西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的学生。在本部招聘会上一问,西安理工的也有很多。面对交大、师大等学校的信息不对外开放,我们学校也应向他们借鉴一下,保护一下咱自己学生的利益。”

转换思路,自信,积极

    如今已就职于一家国企人力资源部的学长建议,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除了对于薪资待遇不要抱过高期望外,眼光也不要只盯在大城市、市中心,市郊、周边城市的制造行业、服务业同样大有可为。同时专家还建议大学生不要片面追求专业对口。除了部分技术性岗位外,很多岗位并不一味强调专业的对口。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调查,我国每年大学生求职者占同龄求职人群的20%左右,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我国的GDP增长率稳定在7%以上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生物科学、服务业等多种行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缺口仍在不断加大。因此,在即将到来的09年上半年的求职过程中,自信、积极,才是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