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6期·深度报道] 调查显示我校过五成学生月消费在500元以内

2008-06-04 作者:本报学生记者 高姣 巨文星 阅读:

 

本报最近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同学消费形式日趋多元,超过五成的同学月消费额在500元以内。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逐渐走向自立的第一步,也是他们由孩子向真正的“成人”过渡的关键时刻。离开了父母的庇护,自理生活、自主消费成了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但特殊的年龄段又赋予了大学生强烈的消费欲望。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的消费状况,3月20号晚自习时间,未央校区校报学生记者在教B教C自习室对未央校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离校)9个院系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西安工业大学报关于西安工业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表》300份,约占在校学生的30%。

 

五成同学月消费在500元以内

 

在回答“你的月消费额大概为多少”时,51.3%的同学选择了350—500.而在回答“您的家庭月收入为多少时”,52%的同学选择了1500以下,只有33%的同学选择了1500—3000.虽然部分同学的生活费靠自己兼职等渠道获得,但大部分同学还是依赖家里供给。一个月收入1500元以下的家庭要承担一个大学生每月生活费350—500。这无疑会给家庭造成压力。记者在平时生活中了解到,许多家庭因为供一个大学生而使生活拮据,生活状况下降。这在农村家庭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许多农村家庭靠借款贷款或亲友资助供孩子上学,“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能让孩子在学校受苦”。另据统计,有24.4%的学生选择月消费为350元以下,也有18.3%的学生月消费在500—800。

    在回答“您觉得您现在每月消费情况如何”时,57%的同学选择“刚刚好”,说明大部分同学尚能控制自己的消费金额。有24%的同学选择“偏高”,这说明虽然有的同学属于较高消费一族,但他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只要学校在消费方面加以引导教育,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还有31%的同学在“偏低”的消费线上坚持学业。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有8%的大一学生觉得自己的消费高的惨不忍睹,而大三学生中没有选择这一项的。记者推想这可能与同学们在大学生活的成长锻炼有关。大一学生,初次远离家长过独立的生活,没有理财的经验,许多同学在掌握了经济自主权后,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外部诱惑和强烈的好奇心,导致多样化的消费方式。而且他们对西安的购物环境尚不熟悉,使消费方向选择又有一定的盲目性。月生活费常常不自觉得超支。大三学生在两年多的大学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消费经验,消费意识和理财意识逐渐增强。

    

饮食、学习为多数同学主要消费项目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同学的最大月支出在饮食方面。月饮食支出在250元以下和250—350元的分别为36%和41%。男生女生差异比较大,在250以下的女生占63%,男生仅占37%。而男生26%月饮食在350—450,9%超过450,女生尚没有超过的450的。对于吃饭地点的选择,校园餐厅占绝对主导地位。虽然校外的饭店很多,但一放学大多数同学们还是大量涌入校园餐厅。即使外出购物,许多同学还是会选择回校就餐。“学校的饭卫生,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合适种类也比较齐全,校外的那些小饭店又不卫生。”许多同学持有这样的观点。在外出聚餐中,45%的同学消费在50元以内。同学之间花钱请客不是很频繁,即使聚会一般也会选择在普通餐厅,但是大二、大三外出聚餐的消费明显上升。

     在学期中的学习花费方面(包括文具,书籍,复印,培训班),50%的同学花费在200以下。虽然基本教材并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但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丰富,学习参考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种类齐全,同学们可这些充分共享资源,而学校打印复印很便宜,仅为0.8——1.0毛/张,这可能是学习花费支出不大的因素之一。但各院系,各年级的差别还是显示易见的,(记者了解到理工科学生图纸、作图工具等学习花费每学期为50——100元)大一学生学期花费超过300元的仅为11%,而大二、大三的分别为32%和40%。据调查,大一学生在外报辅导班准备考证的很少,他们刚从高考的樊笼中挣扎出来,有了一片自由的天地,又没有就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沉浸在新鲜放松状态,而大二大三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他们报班考证的比较多。

在恋爱消费方面,75%的同学选择“我尚单身”。即使有恋爱浪漫气氛“制造费”,月消费也多在100元以下。在这方面,大多数学生能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有报道,有的大同学送几百到几千的礼物给女友,但在这次我校的调查中,学生月恋爱消费超过400元的同学仅有2个。在大于100元的调查对象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女生只有4个大于100)。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由男方买单的局面还是比较稳固的。

就购物去向调查显示,47%的大一学生选择的学校周围,“这些衣服也挺好的”,“不敢去远的市区”。而大二、大三分别有33%和42%的学生选择了去东大街、小寨、康复路,“学校附近的东西贵又不是很好”,“市区可选择范围大”。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表明了高年级同学更趋向于理智的消费选择。但所有调查对象中选择去康复路和开元、世纪金花等大商场的并不多,“康复路太乱了,根本挑不出好商品”,而较高消费场所显然也不是普通学生能承担的。大学生是介于普通消费和时尚消费之间的特殊消费群体,追求新潮,关注时尚。而高年级的学生更重视形象消费,追求品位和档次。对女生在服饰和化装品的消费统计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在形象方面的投入越来越普及,大一46%未超过50元,而大二,大三则分别有55%和79%。记者了解大城市生活氛围的影响,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是高年纪同学注重形象消费原因之一。

    

高科技产品消费不容忽视

 

手机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当今大学校园,手机基本是“人手一部”,而且许多同学看重手机的品牌和功能的多样化。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名牌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在功能方面,单纯的能打电话和发信息已不能满足他们追新求异的心理,钟情于带彩信、摄像头、mp3、mp4 功能。从通讯话费的统计看,59%的调查对象月消费在50元以下。据记者调查,大部分同学使用“校园行”,校内联系比较便宜。而打长途时,同学们多选择使用宿舍的201电话和公寓话吧。月消费在50—100元的,大一、大二、大三分别占32%,36%,34%,基本均衡。而在统计中,记者也发现有15%的大一学生月通讯费超过200元,而大二、大三尚无人超过200。记者根据自身经历推想,大一新生刚来到大学,对于新的生活环境感到陌生,存在种种不适应,所以和家人的通话次数多,通话时间也很长,加之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也和以前的生活有所不同,同学们又喜欢联系老朋友老同学,彼此之间交换信息,交流意见。同时大一同学的理财观念比较淡薄,尚不能充分利用201电话和话吧资源,这可能是大一学生话费较大的原因。我们也发现,在大学生的手机消费中,短信支出占了很大比例(采访)。

     对于上网消费,无论那个年级,都占了比较稳定的比例。大学生上网费亦成为日常消费开支的重要一部分。在回答“您每个月最大的支出是哪方面时”,不少同学把上网排在了饮食之后的第二位。41%的同学月上网费为20元以下(学校上网1元/时)。但也有近40%的同学月上网费在20—50。据记者一日去机房观察,上网查询信息,浏览资讯的同学寥寥无几,大部分同学是打游戏,聊天或看电影。在月上网消费超过50的调查对象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

     当今社会,高科技迅速发展,“手机,mp3.mp4,电脑”作为三大件涌进了大学校园。手机的普及率是相当高的。据调查,07级一个43人的班级中,不带手机的仅两个人。Mp3.mp4成为继手机之后的第二大大学生的电子产品宠物。半数以上的同学拥有,价格从100左右到500多元不等。在问及使用目的时,多数同学把学习英语放在了首位。电脑作为一种高消费,价位多在4000—5000,显然不是大多数同学能承担的,使用率相对手机和mp3(mp4)有所降低。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电脑的购买率呈上升趋势,大一每个宿舍有一台尚属少见,而大二、大三大多宿舍有两台或两台以上,有的大三宿舍竟有四五台。院系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著的,理工科由于学习的需要,电脑购买率大于文科。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为了配合专业课的学习研究,更多的同学配置了电脑(采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在调查中也发现有同学购买电脑纯粹是为了方便游戏,比如打cs比赛等。

  

休闲、旅游消费悄然兴起

 

     大学学业比较轻松,有较多的课余时间,特殊的年龄段和文化知识素养使大学生体现出追求情趣的消费心理特征。出去游玩作为一种休闲式的精神文化消费在大学校园也是比较突出的。据记者调查,大一学生出去游玩多选择短途出行,多数同学倾向西安市区的免费公共场所,如去大雁塔、小雁塔、兴庆公园、城市运动公园等,也有部分同学倾向于西安附近著名的旅行景区如兵马俑、骊山等。出行方式多选择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在上学期青协和心约组织的参观兵马俑和这学期青协组织的骊山之行中,参加者多数为大一新生。大二、大三同学的独立意识经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已增强,西安附近的一些广场公园景区对他们也已经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了,所以部分同学选择自主结伴去游玩,比如去参观农业“硅谷”杨凌,去游历秦岭的太白山,还有同学利用五一,十一假期一起去北京,广州等地旅游。当然这部分同学属于学生消费中的较高消费阶层了。在游玩花费来源中,大部分同学来自生活费,由家里提供,但也有同学是靠“自给”。

    

学生消费呈现四大特点

 

综合调查显示,我校大学生消费水平虽然就个人家庭来说偏高,但多数同学基本能合理利用生活费,总体来说,我校大学生消费有以下特点:

     1多数同学消费理性,少数存在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较差,自主消费经验少等导致少数同学不能理性的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没有形成完整稳定的消费观念,在购物时自身意志力差,只要兜里有钱就会迫不及待的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种冲动性消费在女生群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逛街时,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已经有了类似的也会买下来。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一个女生桌上摆了三块镜子,问及她时,她说:“看见样子好看啊,就买了。”

     2追求时尚消费,重视外表形象。

     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大学生追求新潮和时尚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很多大学生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特别是女生非常重视打扮。据记者观察,女生做头发的非常普遍,拉直、烫发、染色、营养护理……而成套的品牌化妆品更是成为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女生的最爱。部分男生则对服装的档次要求较高,美丽消费在大学校园不容小觑。

     3.对品牌的忠诚度高。

     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的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有经济实力的大学生把品牌作为表现自我,体现个性的工具。在校园里不少同学钟情于品牌,例如“李宁”牌的背包、挎包。不过作为品牌商品,它有高的质量保证和信用度,大学生的知识层次也决定了他们对品牌的认可。

     4.理财观念淡薄,财商低。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是否了解理财知识这一项”,72﹪的大一学生选择不了解,而大二大三选择这一项的有下降的趋势,分别为53﹪和47﹪。每学期临近期末都有部分同学出现“财政”紧张甚至亏空,只得再向父母要。不少大一同学感慨“总是不知不觉几百就没了”。调查中发现大一同学中75﹪没有记账的习惯,“记那又什么用啊”,一位同学有些无奈的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