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期·要闻]我校又四项教学成果获省政府表彰

2008-03-18 阅读:

 

本报讯 由陕西省教育厅、人事厅组织的2007年度全国教育、教学成果专家评审结束,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发文,我校又有四项教学成果获奖。该四项成果中,由:刘江南、张君安、马保吉、范新会、宁生科完成的《通向工程师的桥梁》:范新会、陈利利、齐华、王正品、谢立仁完成的《以课群建设为主线创建优质教学资源的探索与实践》获一等奖。

刘卫国、高明、杭凌侠、韩军、弥谦完成的《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王长元、王建国、王淑蓉、赵莉、苏小会完成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二等奖。

其中《通向工程师的桥梁》于2005年5月立项,项目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对现代工程师提出的要求为目标,以工程系统中,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咨询这一工程链为背景,以培养学生或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不断创新和实践能力;参与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能力和管理素质为核心,针对现代大学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创建工业中心,探索现代工程师培养途径”重点项目研究为基础,通过创建西安工业大学工业中心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历时两年,在校工业中心建设运行过程中,先后有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南京理工大学等十余所国内,及美国密苏里拉大学的学者来中心交流。他们对我校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给予了由衷地赞赏。本课题研究载体我校工业中心建立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先后受到教育部有关领导、教育部本科评估专家组,陕西省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考察组等的高度评价。2006年10 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工业培训学术会议上,我中心的训练理念、训练体系、管理体制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反响。对于该成果,鉴定部门认为:该课题以西安工业大学工业中心为载体,创新了一座大学生通往工程师的桥梁,其先进的理念、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对我国一般高等工科学校工程实践教学研究和发展方向的成功探索,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以课群建设为主线创建优质教学资源的探索与实践》是针对近年来高校扩招、快速发展,教学资源、师资配置紧张,及国家教委要求各高校加强面向21世纪本科课群建设探索的要求而进行的,课题组于2004年开始以学校的教学改革及实践为基础展开研究。学校从2001年起进行了三轮课群建设,第一轮2001—2003年,第二轮2004—2006年,第三轮从2007年开始,从近些年的实践效果来看,各重点建设的课群,面上的指标明显提高;减少和优化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质量得以保障;历年来取得教学改革成果38项;课群教学师资团队培养初见成效;各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减少低水平重复、浪费现象。

《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课题,是根据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教学特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探索在构建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三线”“三面”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进行的。该课题探索建设了“三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模拟工程制造过程进行实践教学和考核,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实习训练基地化、训练内容多元化”探索构建了专业实验、实习、技术动态跟踪等活动融为一体的多层面毕业设计体系,强化了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专家组认为该成果,特色鲜明,创新性突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根据市场对软件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质量人才的稀缺,但高校对该类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需求,还需社会进行再培训的现实,立足于解决学校与市场之间存在的这种矛盾。该课题创新性的提出了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从教师的“教”入手,研究课程体系,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突出重点,改进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提出教改对策,开展双语教学、深化教学手段的改革,建立课外教学辅助系统,进行校内基础训练和校外基地训练,加强案例教学,并通过与企业、公司合作让学生增强对课堂学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构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随着众多结合我校教学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的完成,我校逐步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工程师培养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