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始终秉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在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影响较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同时,将兵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独具特色,成效显著。兵工精神孕育学校办学传统西安工业大学创建于1955年,是兵器工业设在西北地区的唯一一所高校,其前身为西安第二工业学校,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军工配套项目之一。从建校起,便承担了为军工生产培养技术人才,为军工科技与生产服务的历史使命。兵工精神推动着学校不断地快速发展。1960年,首任校长尹钧作为受奖集体代表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上世纪50年代,为了秉承兵工精神,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思想品德,学校开展了学习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英雄事迹的活动和实践。1961年,学校有100多名毕业生集体参军并参加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被称为“西安仪校兵”。原新疆军区装备部部长雷光银少将从普通一兵做起,一生奋斗在祖国的边疆,199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赵新生是学校光学工艺与测试专业88届毕业生,他凭借娴熟的专业技能和高度的使命感,30岁出头就担任了国家某重点项目火控系统某制导仪总体的主任设计师,在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和“高新工程”研制设计任务中表现突出,被授予“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赵新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新一代兵工人“忠诚进取”的壮丽诗篇。
多年来行业人才质量评价认为,西安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企业留得住、用得上,成为企业重要的技术骨干。他们使“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薪火相传,成为西安工业大学的立校之本和精神支柱。“忠诚进取,精工博艺”与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多年来学校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精益求精,记载着学校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发展、创新历程。
兵工精神彰显学生教育特色学校“坚持面向企业、立足一线,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办学定位,弘扬兵工精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成效。大力加强以兵工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使兵工精神和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自1988年以来,学校坚持做好学生国防教育,每年集中约20天,对大学新生进行军事训练,使广大学子明确使命,肩负责任,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通过军事训练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爱国荣校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被碑林区武装部确定为征兵工作试点院校,在2009年预征兵工作中,向部队输送了85名文化素质高、政治思想强、有专业特长的优秀大学生。
学校努力将爱国爱校和弘扬兵工精神的教育落到实处,形成了广泛发动、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校报、网络、宣传栏、有线电视等各种载体,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兵工精神不断继承和发扬。曾经有这样一个班级:在毕业之际,全班同学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全部到远离都市的大山脚下某兵工厂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当代兵工人“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青春之歌!
二是大力培养学生干部,努力营造育人氛围。多年来,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不断探索和完善学生干部管理机制。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先导作用的同时,促进学生不断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1984年4月15日,该校70余名学生在华山游览,恰逢庙会道路拥堵、多处发生险情。学生干部挺身而出,指挥同学们一起排险抢险,及时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三是突出政治目标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2008年,在全校范围实施了《西安工业大学大学生目标教育实施方案》,通过价值目标教育,鼓励学生树立更高奋斗目标,促进了学生各项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通过参观校史馆、兵器馆,举办讲座,参观兵工厂、兵工研究所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学生真正领悟兵工精神,自觉传承兵工精神,从而树立坚定的思想政治目标。学校通过多方式、多渠道的全员育人,推进和巩固大学生目标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目标教育的实施。2009年10月1日,学校组织了全校万余名学生集体观看了国庆阅兵仪式,同学们都为新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而骄傲、自豪,同时也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课程。
(任慧英 马戈 骞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