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西安工业大学秉承和弘杨“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全校师生员工扎根西部、献身国防,精益求精、博采众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坚定地走学产研相结合的道路,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奋斗历史,积淀形成了“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柱。
五十年奋斗,积淀成“忠诚进取”的西工精神
52年前,按照国家发展兵器工业的战略部署,西安工业大学的前身——西安仪器制造工业学校应运而生。在西安市东郊一片荒地上,学校的创业者克服重重困难,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使一片无房、无路的荒地变成了通路、通水、通电、有吃、有住、有教学实验场所的校园,并于1956年8月正式招生,肩负起了为军工生产培养技术人才、为军工科技与生产服务的历史使命。
“忠诚进取”是西安工业大学师生员工的座右铭,也是西安工业大学精神的生动写照。1960年,首任校长尹钧作为受奖集体代表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所学校一起作了大会发言,学校“忠诚进取”的办学精神感动了与会代表。
1965年,学校升格为西安工业学院,在不到10年内就完成了由中专向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的跨越。学校的创业者在缔造了西安工大的同时,也铸就了西安工大的灵魂,为后人建设了一个令人自豪的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后,学校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学校按照“稳定、理顺、提高”的工作方式,重视夯实办学基础,突出办学特色,将精力放在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学校的教学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兵工行业处于调整时期,学校面临许多困难。但是,西工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祖国国防事业。首先多方面争取资金,对1955年的老建筑进行加固和改造,新建了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和体育场馆等校本部主要建筑,其次是在一批具有“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组建学科团队。
材料工程著名专家严文教授是“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分配到学院任教后,公派到英国留学,1988年取得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他放弃优厚的国外条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挽留,在大使馆党组织批准他入党的第二天,毅然踏上返校的归途,为学校材料与化工学院学科的发展奋斗到如今。
正是“忠诚进取”兵工传统的精神支柱作用,使得全校员工“爱国爱校、爱岗奉献”,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在光学制造、靶场仪器、新型材料、特种加工、测试与控制技术、兵器自动化、部队指挥信息系统等诸多军工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学校“多头小离子源及离子束辅助蒸发新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逐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目前 ,学校在光学、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等学科方向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已有45个本科专业和2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教学体系科学规范,在校生已超过万人,学校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半世纪磨砺,凝练出“精工博艺”的治学方略
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工学类学科逐步发展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学校以工学为重点,不断拓展学科领域,逐步形成了“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
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北京人民大会堂需要配备一批观剧镜。原来计划从欧洲进口,学校师生在接到任务后,很短时间就完成设计、生产出样机。并生产万余副观剧镜,产品质量得到国家领导人和苏联、民主德国专家的好评。
70年代,为了获取火炸药生产过程中准确的配方,兵器工业部要求我校为某厂解决这个关键的工艺问题。经过4年的研制,完成了我国第一批瑞利干涉仪的设计、试制到批量生产的任务,圆满地帮助该厂解决了火炸药生产的关键技术,并为承建援外生产线项目配备了相应的干涉仪设备。
80年代,学校为了解决军用光学仪器薄膜沉积牢固度不好的质量问题,和相关企业合作,在国内率先革新薄膜沉积薄膜,在国内率先研究成功冷阴极离子源和其控制系统,并实现国产、进口镀膜机的改造,近十倍地提高了镀膜沉积的牢固度,改善了薄膜的光学性能,在全国同行业推广使用,至今不衰。
90年代,学校开始计算机数控齿轮测量机的研制。最初从维修进口的齿轮测量机起步,经过10年校企结合,完成二代样机的研制,成功地研制出具有4个坐标的计算机控制齿轮测量机。为了更好地批量制造,学校和国内量仪生产的骨干厂家——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合作开发生产CNC齿轮测量机,现在已经占领国内市场,成功替代了进口产品。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国防科研成果,许多成果应用于重大国防项目的研制和生产。学校研制的新型铝基复合材料,在军民两用发动机的应用上展现出高水平的成果,使发动机关键件的寿命提高5倍以上,经权威专家鉴定,是所有替代进口材料中最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
建国初期,专业划分很细。学校当时是一所新型的工科学校,设有“光学仪器制造”、“精密机械制造”、“无线电测量设备制造”3个专业,这3个专业成为学校工科日后发展的基础。
1978年以后,为了促进工学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学校首先围绕光学、机械和材料等主干学科进行了学科调整,较早地增加了计算机类、经管类和电子控制类专业,形成了合理的面向工业领域的学科架构。
80年代,学校根据“将设计、制造、管理相结合,使学校初具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以仪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计算机系为重点,在张德孚、吕去病、施国钧、赵文蔚、罗质康等一批国内著名的老教授带领指导下,以舒朝濂、马德通、严文、周旋芳、郭子重等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研究生和出国留学学者为学科骨干,全面开展学科专业基地建设。这6个系在各自学的学科领域均取得了一批开创性的成果。
90代,学校制定了“以工为主,理工文商相结合,突出制造技术”的学科建设思路,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成为兵器工业部级重点学科,电子工程、管理工程、计算机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经济、艺术、汉语、外语、法学等社会科学类学科,从专科教育发展到本科或研究生教育。每个部级重点学科都在学科前沿取得了研究成果。
进入新世纪,学校抓住体制改革和高校扩招的发展机遇,切实遵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提出“以工学为重点、文理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注重优化学科结构,坚定地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使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实力迅速增强。现有的8个学科专业群中,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中心,学校已成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重要的人才基地和研发基地。
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通过做强电子、计算机、管理类学科,进一步提升了光学、机械、材料等特色学科的水平;二是通过扶持理学学科,为工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有选择地发展了一批人文类学科,通过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类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了综合素质教育的氛围。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学校的学科结构结构从“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突出制造技术”,成功地过渡为“以工学为重点、文学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并为实现“以理工为重点,多学科全面发展”的长远目标创造了条件。
“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薪火相传
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西工人在兵工精神的激励下,秉承“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扎根西部、献身国防,为国防工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尹钧同志是学校的第一任校长。1955年他率领从全国抽调的34名“老兵工”,白手起家,创建了学校。尹钧校长作风严谨,据老师回忆,他很少坐办公室,经常深入到课堂、车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呈现出协调、快速发展的势头。到1958年,学校的生产总值已超过104万元,纯收入约59万元,当年学校全年经费约56万元,两年内就实现了经费的自给自足。
党委书记兼院长郭韫一手抓校园规划,注重培养质量;一手抓兵工精神,促进思想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的第七任校长舒朝濂教授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学校工作了40年,在校领导岗位上工作长达18年。他在谈到“老兵工”的忠诚、敬业、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时,深情地谈到郭韫,说“吴运铎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郭韫是我刚参加工作时,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学校光电工程学院教师严一心教授,长期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她用努力、开拓、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风范,诠释了“忠诚进取、精工博艺”传统的精神内涵。她80年代,她敏锐地把握住学术动向,在光学工程领域开拓性地把粒子束技术引入光学薄膜制造过程,解决了军工产品生产中的重大工艺技术问题,并积极将成果推广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产生了显著的效益。为此,她为学校赢得了第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励。90年代,她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将国外先进的等离子体技术引入到光学薄膜制造过程中,成功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学校在此领域的研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级教学明星郑长风副教授1981年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来校任教。在26年的工作经历中,他一直从事电子技术的教学科研工作,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和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逐渐展现才华,连续5年被评为学校教学明星。他言传身教,关心、辅导青年教师的成长,使其所在的教研室成为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者最多的教研室。
50多年来,学校将“忠诚进取”的教育理念和“精工博艺”的治学方略不断发展,为祖国培养了四万六千多名合格人才,其中近两万名毕业生在陕西和西部地区就业。在祖国的燕山山脉、太行山脉、秦岭山脉、大别山区、华蓥山区等深山中的国有企业里遍布着西安工大的历届毕业生,由于“靠山、分散、进洞”等三线建设的历史原因和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凸显的地区差距,大批毕业生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生活待遇普遍较差,但他们在事业上从不含糊,一个个从基层的技术岗位做起,在实践中逐渐积累才干,立志弘扬学校“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光荣传统,彰显学校“注重工程实践、突出制造技术”的人才特色,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60年代,学校有100多名毕业生集体参军并参加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被称为“西安仪校兵”。他们英勇战斗,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保障了人民的安全。原新疆军区装备部部长雷光银少将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62年,他从学校毕业后到步兵第十一师服役,参加了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战。他从普通一兵做起,一生奋斗在祖国的边疆,199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赵新生是学校光学工艺与测试专业88届毕业生。他凭借娴熟的专业技能和高度的使命感,很快地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30岁出头就担任了国家某重点项目火控系统某制导仪总体的主任设计师,在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和“高新工程”研制设计任务中表现突出,被国家人事部、国防科工委授予“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赵新生把对党的热爱和对国防事业的忠诚,凝聚在了“高新工程”科研生产工作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新一代兵工人“忠诚进取”的壮丽诗篇。
像赵新生一样,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防行业的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或担任了大型国防骨干企业的厂长(总经理)及研究所所长。行业人才质量评价认为,西安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企业留得住、用得上,不少毕业生很短时间内就能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重要的技术骨干。
“西工”品牌的人才群体的卓越表现使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升,他们在各行各业作出的贡献使“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薪火传承,成为西安工业大学的立校之本和精神之柱。在新世纪的曙光里,“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必将推动西安工业大学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