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倡导“相夫教子”、“三从四德”、“守妇道”的女德班在我国遍地开花。在个别女德学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 甚至成为教学主旨……
女德班这番言行甫一曝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漫天非议,进一步点燃了人们近几年来积攒下来的对这种打着“国学”大旗、卖弄传统的“学堂”的负面情绪。在女权崛起的今天,如此古板僵化地宣扬三从四德、甚至走向了极端的课堂,为何居然供求两旺?社会对这种回归传统的现实需求,如何纾解?民间、学者和官方管理部门三者之间,在其中该如何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呢?
现实有需求 别一棍将其打死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儒家学者任锋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女德班在全国遍地开花,说明了社会现在存在这样一种刚性的需求。之所以有这方面的刚性需求,是因为民间对道德、价值、规范等方面是有迷茫和困惑的。
“在困惑面前,选择从传统寻找答疑解惑的资源,是大家很方便和自然的一个趋势。”任锋解释说,“我们首先要重视、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女性的社会道德、家庭道德、社群道德就是具体从这个群体社会角色出发,来表达自己的一种道德规范需求的社会现象。男性也有这种需求,而其他特定的群体,比如老师、医生,他们也有师德、医德——所有的社会角色都有正面的道德重建的需求、价值重建的需求。”
青年学者、中央财经大学讲师缪因知认为,评价女德班,应该具体分析。以“逆来顺受”为关键词的女德班的新闻一曝光,不出意料地引起了很多人士的批评,特别是尊重女权、主张男女平等的人士。不过,这件事情似乎有些标题党。毕竟,女德班在全国遍地开花,参与者不像网瘾少年训诫营那样是被迫加入的。
女德班的兴起,的确反映了某种现实。缪因知进一步解释,客观而言,这只不过是传统文化热和个人修身热的宏观大背景下的一部分。纵然把女性单列出来会令一部分人觉得刺眼,但男女本身毕竟是有差异,不必把区别对待简单看成虐待。
其实,女德班跟成功学、外语、出国辅导培训班并无本质差异。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的我们,要想防止被骗,得自己睁大眼睛鉴别,经常自我反思、自我评估。
总之,不必对女德班太“嫉恶如仇”。说到底它就是一种民间业余教育或个人身心塑造的方式。既然不是统一授权经营,质量参差不齐也很正常。即便总体趋向于保守,在当今高度视听刺激化的消费文化中也不会造成社会风气的大逆转。我们既不必泛泛地把女德班捧上天,也不必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