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批评家论坛举行 李星:好人难当批评家不易(20140916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09-16 阅读:

著名作家、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对批评家的作用深有体会,他表示,文坛确实需要理论支持和批评,“不要听一些作家说是从来不看评论文章,那都是哄人的,我就在看。创作到一定阶段你不看不行,你没有理论支持就写那是不可能的,当然就像一个人有了大成就以后最爱怀念母校和老师,只有成名的作家才说批评家的好处。”

谈到自己心目中的批评家,贾平凹说:“我觉得首先是有文学感觉。批评家的文章不管说张三、李四都是他的创作、他的作品。拿我自己的感觉,可以说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陕西作家,基本上都受过批评家的恩惠。批评家有时候就是要批评着、鼓动着,像管孩子一样正反面都要写。在我的一生中说我好的人相当多,说我不好的也相当多。但是严格讲批评家当面说我不好,这样(我)也会有一些尴尬。但是过后我会感到他的想法好,而且时间越长我觉得越好。这反倒是一个好事情,文学批评有时候能够提醒你,学习好的东西,改正不好的东西,这我有深刻的体会。”

李星:到了70岁真有点万箭穿身的感觉

更让人关注的,还是批评家这一群体,特别是陕西的批评家,他们对自己的现状和处境有什么思考?作为陕西文坛资深的批评家,李星谈了自己做文学评论的感触,“我做了一辈子好人,也做了一辈子的坏人,就是说了甲好得罪了乙,说了乙好,得罪了甲,说甲这一幅作品好,甲说我是一个好人,说甲下一幅作品不好,把甲又得罪了。好人难当,批评家不易,我到了70岁真有点万箭穿身的感觉,但是我也有所安慰,毕竟时间是公正的,文坛到底还是公平的,我问心无愧”。李星希望青年批评家不要为了讨好所有人而失去自己的目标。

“不光是作家认不认同我们的文章,中国的民众头脑中有批评家这个概念吗?没有。”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认为批评家兼具了哲学家的理性精神和文学家的非理性,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实际上我们做的是自我建筑,我们不是依附于作家和作品的寄生虫,批评有自身建构的使命。”李震与年轻的批评家们共勉,“我们要打破身份危机,要以我们的学养、以我们哲学的根据地来获取自信,还要以我们独立的批评话语获得这种自信”。(记者 谢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