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自主研发高性能快速反射镜锻造守护国门利器

2025-10-31 来源:党委宣传部 阅读:

(本网讯)上百次方法创新、上千次参数调试、上万小时极端环境测试,她把技术转化为守护国门的利器!她,就是西安工业大学兵器学院教师王琳。

10月26日—28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博士后赛事——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福建省泉州市举办。作为项目负责人,王琳以其研发的高性能快速反射镜系列产品斩获创新组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赛道的铜奖,是我省在该赛道的唯一获奖者。鲜为人知的是,这份荣誉的背后是王琳长达七年的执着攻坚与技术创新。

知难而进的科研抉择

2018年,王琳在博士阶段初次与快速反射镜结缘,并将它作为研究课题。虽然完成了初代样机的设计,但未能实现产品的全国产化和高性能,这成为她心中亟待突破的技术痛点。“知难而进,方显本色。”回顾科研之路,王琳如此感慨。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博士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加入王春阳教授团队并进入博士后工作站,以更聚焦的视角推进技术攻关。她坦言:“我博士后期间主要就是攻克这个难题。”依托工作站的完备实验室平台与高精度研发设备,王琳不再单打独斗。她牵头组建了志趣相投的核心技术团队,构建起“需求拆解-技术验证-迭代优化”的闭环研发模式。团队汇聚了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光机所等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工程师,大家团结一致,为实现技术突破共同努力。

从依赖进口到全国产化的跨越

博士阶段,王琳的研究仍依赖进口元器件。2021年前后,这一局面迎来关键转折——国家明确提出核心技术与产品必须实现全国产化的要求。对她而言,这既是技术路径重构的严峻挑战,更是突破“卡脖子”难题的重大机遇。王琳即刻锚定目标,主动对接国内各大芯片厂商,通过采购、试用等方式密集测试国产芯片的性能适配性。她与团队全程深耕,不仅见证了国产芯片在光电稳定控制领域从跟跑、追赶到并跑的跨越式发展,更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推动技术落地。“随着国产芯片技术的逐步成熟,我们的产品也成功实现了全链条国产化。”她语气平静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攻坚克难,是一次又一次的方案迭代与细节优化。

爬军车熬大夜的实干精神

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是王琳科研工作的鲜明特色。她不仅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还深耕各大研究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客户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去往客户那里,各大研究院所的高端光电装备系统里面,去调试,爬过猛士(军车),熬过大夜去打激光,测试系统效能。”王琳描述的工作场景,展现了一名工程科技人员的务实与执着。爬猛士军车进行野外测试,通宵达旦进行激光试验,这些经历成了她科研生涯中难忘的记忆。回望攻坚历程,王琳团队进行了上百次方法创新、上千次参数调试、上万小时的极端环境测试,最终将技术转化为了守护国门的利器。

创新突破结出硕果

历经数年深耕,王琳团队成功推出全国产化、自主可控、高性能的快速反射镜系列产品。这不仅是从“0到1”的技术跨越,更填补了国内该领域产品的空白,也让博士后阶段的科研追求真正转化为服务产业需求的实际价值。博士后期间的工作始终围绕两大核心突破展开:一是攻克国产化难题,二是突破高性能的瓶颈。从初代样机到三代产品的反复试错,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在王琳的带领下,团队在光电稳定控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这些数字背后是扎实的系统性工作和深入的技术探索。2023年,她的项目“高性能全自主光电稳定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第二届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这是对她技术创新的充分肯定。

培育新人展望未来

除了自身的科研工作,王琳还致力于人才培养。她指导的学生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屡获金银奖,为行业输送了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作为师资博士后,她正在将科研与实践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创新者。对于未来,王琳有着清晰的规划。她将继续深耕光电稳定控制领域,进一步提升国产高端光电装备的性能指标,同时探索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光电稳像中的应用可能性。“看到自己参与研发的国产光电装备在各大研究院所的高端系统中稳定运行,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王琳说。在她看来,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正是在于此——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光电稳定平台的核心是“稳”——在动态环境下保持视轴稳定,确保图像清晰、跟踪精准。这何尝不是王琳科研精神的写照:以稳定之心,攻稳定之技,怀稳定之志。从依赖进口到实现全国产化,从技术追赶到局部领跑,王琳的科研之路印证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决心与能力。在她和无数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高端光电装备的视轴正变得越来越稳定,越来越精准。

文:杨飞  图:王琳  审核:刘建兵  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