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识马永社,是在西安工业大学纪念册“杰出校友”栏目中。西安工业大学建校50年,桃李芬芳,学子千万。
再识马永社,是在他那间简陋的办公室。他刚从北京出差回来,我们一见如故,一聊就是一下午。就是在这间陋室里,马永社主持完成了30多项科研、技术开发和工程建设项目,并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被评为“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总参科技创新工作站首席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2年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的马永社,虽说毕业20多年了,但对母校的办学理念、治学风格和恩师的言传身教依然记忆犹新。他回忆道:计算机程序老师钟联炯的睿智、电工老师赵邦朴的严谨、数学老师杨时中的自信、物理老师张雄藩的循循善诱……,还有许多能叫上名字和叫不上名字的老师。他们既教书又育人,不但使我学到了系统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深深影响强化了我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争第一的思想素质和坚毅性格。我觉得这是比知识更重要、更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这笔财富,人生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也没有征服不了的困难。
西安工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渗透到日常的管理、学习、生活和服务中去。对此,马永社亦深有体会。他说,这是母校又一个鲜明的特点。在校四年,马永社担任团支部书记。他们通过团委、团支部和学生会,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学们中间形成了浓厚的蓬勃向上、发奋学习的氛围。
母校给马永社留下的又一个深刻印象是开门办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西安工业大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不断强化动手能力。马永社说:“我们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先后参观过西飞公司、西航公司和兵器203研究所等一批知名企事业单位。那里先进的设备和管理都给我们以很大的激励,更加坚定了年轻学子为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
1982年7月,马永社从西工院毕业后,分配到解放军测绘研究所工作。在这个汇聚了测绘研究领域精英的“高地”,马永社开始了人生新的冲锋。他很快发现由于自己不是测绘专业的毕业生,在与老师、同事的交谈中隔膜颇多,直接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入。他决心攻克这些障碍,分别从毕业于大地、遥测和制图三大专业的同事手中借来了几十种教科书,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硬是啃完了这三个本科专业分别要用两三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业,从测绘外行成为所里贯通测绘三大专业的内行。从此,既精通计算机又掌握了测绘专业相关知识的马永社如虎添翼,在同龄年轻人中很快崭露头角:第一个出国做学术交流;第一个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第一个被评为工程师职务;第一个晋升高级工程师。这些“第一”的背后饱含着多少艰辛和汗水!
上世纪90年代,马永社主持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解析测图仪”。这种集光机电一体的测图仪过去长期依靠进口,外商卖给我们每台在30多万美元。为了解决测图仪精度问题,马永社搬着一箱方便面扎进计算机房,一干就是三天三夜,硬是攻克了这个“碉堡”。马永社说:“母校给我的宽厚的知识结构派上了大用场,当大多数人从电子方面考虑问题时,而我从机械结构和设计上寻找突破口,终于弄清了精度不过关的真正原因。”后来,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马永社和战友们攻关研制的国产“解析测图仪”一举取代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外国货,售价仅为国外设备的八分之一,并以质优价廉打进了国际市场。
采访行将结束,马永社感慨万千地说:西安工业学院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起点。其实人和人之间、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虽有差别但绝非鸿沟,关键是你有没有那么一股子不服输、争第一的气势和劲头。在征程中,只要你尽力拼搏了,无论结果怎样,你都是无悔的!
我想,这是马永社送给母校最珍贵的礼物,也是送给母校大学生最美好的人生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