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期”咋度过:放松莫放纵
本站文章谢绝转载,否则法律后果自负!
法制晚报讯(记者 张琼) 随着高考最后一科终考铃声的响起,考生们终于迎来了自己“解放”的时刻。骤然间从巨大备考压力中解放出来,考生的心理、身体上都需要一个调适过程。那么,进入“后高考时期”,学生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该如何调适?对于家长和社会,又该如何帮助考生进入轻松状态?
考后两周 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西安工业大学教师杨飞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几年高考压力其实并未减少,不久前媒体曝光众多高三学子高考前疯狂撕书,就堪称一个明显的例证。
随着高考结束,考生们很快就会进入一种反复回忆的状态,回忆每门考试的得失,有兴奋、得意,又有后悔、自责。有资料表明,从高考结束到发榜前,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丝毫不比高考前和高考期间少。特别是高考后两周,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据心理专家统计,从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时间里,60%-70%的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近20%的考生会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了日常生活。杨飞称,对于一些考生来说,其在过度兴奋状态时思维就会变得狭窄,从而导致对危险的预见和防范能力下降,由此出现的交通、溺水等悲剧也都不少见。
所以考生们考后可以放松,但切勿太过放松。
考后心理疏导存在“盲区”
青少年心理专家韦帮贵表示,高考前的忧虑和紧张情绪大家都能理解,家长也都很关注,而考试一旦结束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很少有人会想到孩子的心理问题。这种考后心理疏导的“盲区”恰恰是最危险的。
心理咨询师赵惠汝称,考生们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到头了,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因此毫无节制地玩。许多家长也由考前的“严管”变为“不管”,所以就会出现很多孩子无节制地昼夜上网、聚会,甚至有些孩子还会酗酒。
还有一类考生则处于情绪低落和焦虑型心理状态。许多考生在考后会出现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期望值比较高的考生。
从考试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时间,往往是考生心理问题的“爆发”期,考后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和治疗,可能会影响到一生。轻则抑郁、自闭、倦怠,重则出现轻生、伤人等行为。所以提醒考生和家长乃至社会,千万不可忽视考后心理问题的疏导。
过度关注 增添了考生的心理负担
杨飞称,实际上,大多出现心理问题的考生往往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压力过大。这种压力一部分源于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过度关注。比如,近几日因为担心电梯运行产生噪音影响休息,重庆市渝中区昆榆名仕城4号楼的居民要为1名高考生分时段停运电梯,15层楼里的96户居民需要爬楼梯上下楼。高考不只是考生在考,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在陪考。
再加上类似于天价钟点房、烧纸拜佛等举动,都在无形中给考生增加了压力。考生一睁眼铺天盖地都是有关高考的话题。家长在谈,邻里在谈,媒体也在谈,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加剧考生的心理问题,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焦虑。
另外,高考是一种“一考定终身”的高利害性考试,考生通常要经过3年甚至更长时间高压、紧张的学习、准备。在经历这么久令人窒息的紧张与压力之后,考生会有一种强烈的放松渴望。然而从考试结束到录取结果公布往往还要经过一个月左右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的未知性很容易使考生产生焦虑。
建立消解高考心理压力
的社会机制
家长的疏导只是其一,而要消解高考考生心理压力的根本途径在于全社会确立多元升学就业渠道,确立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人才评价机制,让人们切切实实地相信高考不是独木桥,一考并不能定终身。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选拔机制亟待改革,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事了,但从近几年浙江等省份出现的“三位一体”的招生探索上,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据新华社报道,教育部部长袁仁贵在今年两会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后,高考录取主要以统一考试科目成绩为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的表现。
很多专家认为,有了教育部提出的改革方向,今后浙江省的这种“三位一体”的招生改革必然会是未来高考变革的大趋势。有专家甚至建议高考改革的步子应该更大一点,他们建议改革可以不局限在“三位一体”的探索上,而是应该“多位一体”,“把统一高考的功能从目前的选拔转变为评价,高考成绩公布后,每所大学自主提出对申请者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考生同时可以申请若干所高校,高校独立进行录取,在录取时可结合考生的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查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多位一体”的招生方式,其实就是目前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方式,其在内地操作多年,已经取得成熟的经验,我国内地高校完全可以借鉴这一做法。而只有突破集中录取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考生无谓的紧张和焦虑。文/记者 张琼
- 上一篇:北京蓓蕾幼儿园“升级”满周岁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