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实用性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重要在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但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传统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承担大量扩招任务的一般地方普通高校,由于目标缺失导致大学生学风不良等问题,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严重影响。
????面对新形势,西安工业大学从2008年开始,探索并实践了大学生目标教育这一新的育人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推广借鉴意义。
????破解难题创新育人模式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化之后,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懂得做目标规划、不会做目标规划、不愿做目标规划。目标的缺失引发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比较模糊、人生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凸显,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缺乏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一是多元思想文化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改革相对滞后,加之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较为模糊,责任意识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受分配不公、个人学习“投入产出”失衡等社会现象的影响,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
????二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学习目标与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完全接轨。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学习目标,放松或降低要求,遇到挫折自暴自弃,身心素质、自主生活能力等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需要,产生一些严重问题,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难于实现。
????三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教育大众化转型,对大学教育和教学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从指令性计划分配转变为根据市场需要自主择业,相当比例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与大学里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不紧密,造成一些学生学非所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在校大学生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另一方面,高考招生的计划性和高等学校专业调整困难使许多学生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所愿,也有盲从或服从家长意愿的成分,导致相当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认同感不足,主动成才意识淡薄,缺乏学习目标。
????对于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难题,传统的精英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能解决。只有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转化为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增强竞争力和适应性,这是从根本上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因”。因此,学校提出了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目标教育这一命题,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应高等教育转型期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的新途径。